放生经验,「持名念佛」经验谈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3-08-31 浏览:431次

一、放生可以改变夫妻关系吗视频

1、「持名念佛」经验谈●刘永明伦月刊398期2009/10

2、释尊在《大集经》中指出:「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也说过,净土念佛以外的法门虽高虽妙,都不契合我们末法时代的根机。

3、念佛有实相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持名念佛等四种,前三种难度比较大。现代人因家务、学习和工作忙,生活节奏快,根性也没古人锐利,所以许多净宗大德都提倡持名念佛。印祖说:「夫四种念佛,唯持名最为契机」(《与徐福贤女士书》),持名念佛是「收机最广、下手最易」的法门,是易行道,而其他的法门都是难行道。印光大师一生提倡专修「持名念佛」法门,他认为:专心念佛,带业往生,才是末法时代一般大众应遵循的道路。

4、(印祖说:专心念佛,带业往生,才是末法时代应遵循的路。)

5、修法贵在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个人学习「持名念佛」,在卧室西边墙壁的中央处,粘贴一张阿弥陀佛圣像,让佛像向东。供奉佛菩萨圣像,宜专不宜杂乱。如果住在宿舍,室友不信佛,则随缘不供佛像,心诚即可,不必设置香炉、烛台,也不必供水、供花、烧香。因为供佛像唯在「恭敬」上得益,印光大师说:念佛不分时间、地点,但必须时时刻刻恭敬在心,要存佛在心中、在身旁之念。如果心中不起恭敬,即使对着佛像,又哪来专一的精神?可见,恭敬是专一精神状态的前提,恭敬和专一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若在公共宿舍强设佛坛,招致室友怨愤,结果适得其反。

6、每天做功课时,我合掌向西对着阿弥陀佛圣像,然後专念「阿弥陀佛」圣号,根据当时情况,念十声、百声、千声或三千声,再念回向偈。念完後,向佛像(或向西方)拜三拜。这一课程就完成了。除定课外,还随缘用大声念、中声念、小声念、金刚念或默念等不同的念法念佛。

7、念佛宜「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圣号,不宜杂念其他佛菩萨圣号。虽然念观音专求往生,也可随观音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但是专念阿弥陀佛,这正好对应了阿弥陀佛的本愿。现在阿弥陀佛是极乐世界的教主,净土三经都叫我们念阿弥陀佛往生净土,我们理应依教奉行,听从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专念阿弥陀佛圣号为好,这样往生的把握也更大。如果杂念,很有可能临终前不知该选择念哪个圣号,念头不错失了往生的良机。

8、「念」字以「心」为底,念佛就是念自心,持名念佛法门的秘诀就是:自念自听。印光大师依《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发明「耳根念佛」法,即摄耳谛听,六根互摄的念佛法。当下这声佛号,口里要念得清清楚楚,耳朵要听得清清楚楚,中间如果有一声走散了,也不要管它,相续无间地念。等功夫已上路、已相应後,就要使每个字都从心里发出来,再听到心里去,字字明明白白,心不外驰,念得久了,妄念杂念渐渐没有了,这样佛念渐纯,心念专功德最大。

9、对於专注一心的念佛境界,印光大师说:「吾人念佛,当从有念而起,念至念寂情亡时,则既无能念之我,亦无所念之佛。而复字字句句,历历分明,不错不乱。即所谓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也。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者,正念佛时,了无起念佛之情念。虽无起心念佛之情念,而复历历明明,相续而念。」(《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定心於一处,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这不仅是念佛的至高境界,也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10、有人拿《金刚经》「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四句偈,来攻击念佛法门是「执着取相」。其实,他并未真正理解如来的真实义。宋代元照律师在《观无量寿佛经义疏》中早已指出:「且佛言不着相者,盖令不着我、人、众生、寿者等相。不住所修法相,遣除人法二执,即达人法二空,何尝以系念进修而为着相乎?」只谈性空不务实,自我断送解脱路,所以我们要务实──老实念佛,以精进度懈怠。

二、放生野生鲫鱼

1、有人总喜欢花时间钻「西方极乐世界是在心内,还是在心外」的问题,其实,菩提自性哪有什麽内外?!《维摩经》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可见,弥陀净土与唯心净土、人间净土本无二致。所谓「往生」,也并非专指人死後才能之意。如若愿力充满,即便现世也能往生,实现佛及佛土所具有的庄严功德,正所谓「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2、但是「心净土净」乃是菩萨境界,凡夫往往心随境转。所以,印光大师提倡:「末法时代唯依念佛一法得度生死,仗佛力往生成佛後,再回入娑婆,度化有情。」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尤其持名念佛一法,尤为稀有珍贵。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3、(往生并非专指死後,若愿力充满,现世也能往生,实现佛土具有的庄严功德。)

4、父母不嫌子女丑,大慈大悲的佛不忍也不会舍弃任何一个众生。阿弥陀佛愿力无边,不管什麽众生,就是极大罪恶的人,只要知错即改,肯诚心忏悔以前的罪恶,肯专心念佛,就不会因为过去曾造的恶业而影响往生。印光大师曾指出:「若先曾谤法,後知改悔,则得往生。譬如病癒即是好人,归降即是顺民也。若谓谤法之人,後纵改悔,亦不得往生,便完全失却修持准绳。与儒教尚不合,况佛以一切众生同具佛性,皆当成佛乎?《书》云:『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是知儒、佛皆以改过迁善,以期希圣希贤、断惑证真为事也。」(〈复陈薪儒居士书)。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5、往生与否,唯在信愿有无,信愿具足,持佛名号,则现生增福延寿,报尽定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怀疑心」对往生大有妨碍,所以要有坚固的往生信心,自信一定能蒙阿弥陀佛接引往生。

6、此本生经历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以德试验之婆罗门所作之谈话。据传王云:“此〔婆罗门〕为德具备之人。”而比对其他之婆罗门更加另眼看待。彼自思:“王以我为『具德者’,比对其他之人特别看待,又以我为『过目不忘多闻者’,学问品行皆甚伟大,我今将加以试验。”一日彼由知藏官(库官)室盗取金货,知藏官对彼表示敬意,而无任何之言,然彼于第三次时,则以彼为盗贼于饭时加以逮捕,引至王前。王问:“此何为者?”官云:“彼盗王之宝。”王问:“婆罗门!此真实耶?”答曰:“大王!我非盗王之宝,我因对学问与品行何者伟大,发生疑问,思欲探究其中之理,三度窃取金货,而被此人所缚,伴来王之眼前。我至今始知品行较学问尤为重大,我已无为家族生活之必要,我请求出家。”彼被许可出家,自己宅门不曾一顾,往祇园精舍向佛发愿出家。佛许彼出家受戒,彼于受戒后不久,达内观之结果入最上果(阿罗汉果)。

7、于法堂之中,开始论议:“诸位法友!如是如是之婆罗门,为试自身之品行,出家修行内观,达阿罗汉果。”佛出彼处问曰:“汝等比丘!今汝等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不只此人,前生亦有贤人等试品行而出家,为自身等得安住之处。”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放生经验,「持名念佛」经验谈

8、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某婆罗门家。达成年后,于得叉尸罗修习一切学艺,往波罗奈谒见国王,王与彼司祭之地位。彼守五种戒法,王以彼为正直之人,持有敬意,彼思:“究竟王对我之德行持有敬意,或认我具有闻而不忘之才?”一切与如上所说之故事相同。然于此处婆罗门云:“今我知品行较学问尤为重大。”而唱次之五偈:

9、戒胜抑学胜。吾先怀疑惑

10、今知戒胜学。吾已无疑惑


参考资料

标签:

Copyright 2019-2030 善导梵修平台 善导梵修平台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