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放生群是真的吗安全吗,达真堪布答:不信佛的善人能往生吗?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3-10-27 浏览:523次

一、鱼放生是什么意思

1、问:如果一个人一辈子不信佛,也没有修法,但他一心向善,做了很多好事,没有做过恶事,这样的人能否往生?

2、达真堪布答:不能往生。有些人是形式上、表面上没有信佛学佛,但是实际上他也信,也学。现在社会上有很多这样的人,比如那些做慈善事业的,大部分都是这种情况。他表面上没有信,形式上没有学,但实际上他信佛了,内心里修行了,这种人肯定能往生。内心没有进入佛门,没有学到佛讲的智慧和功德,这样的人慈善做得再多,也只能得到人天的福报而已,达不到往生的境地,得不到佛菩萨所讲的成就。

3、那我们再说,世间上所认为的好人,其实大多数就只是心里面没有起很多的恶念。可是即使是如此来检视起来,当你发生一些困难的时候,当你有烦恼的时候,你一样心里面产生愁怅,而且甚至很多人就当街,就对于对象破口大骂;或是修养好的人他没有恶口,可是他心里面就诅咒人家;或是再修养好一点的人,他就想,“最好让我赶快不要再看到你等等”,“一辈子不要再看到你”这一类的话,虽然这些话没有说出口,但是心里面已经在想了、在思惟了;或是碰到一些事情的时候,事后就对其他人说,“我家里面的小孩、媳妇怎么样啦,怎么样怎么样啦…”这样的人,他一直叨念着他的晚辈,他心里面完全没办法平静,可是他也自觉自己是一个不错的人。然而这些法,都是不如理作意的。因为世间的这些成就,出现这种种的状况,这都是我们如来藏真心所显现出生的,并不是一切的众生他有意来作梗。

4、这道理怎么说呢?因为,无始以来众生的业报之间,一直参杂交会纠缠不已,所以没有一个人是究竟是善还是恶。因为我们曾经当过人,也曾经在地狱中,有时候贵为天人,有时候在世间上当了一个饿鬼,或是当一只畜生;乃至好一点去当阿修罗,可是带着瞋恚带着贪瞋痴,一样在三界中流转。所以我们难免会得罪许许多多的众生,难免会跟众生结仇,这些仇恨有时候是血海深仇,甚至让对方的眷属受到无辜的牵连;这种情况下都让我们没有办法脱离目前的业报,因为以前造过这样的因,所以你这一生,虽然没有特别做什么坏事,可是也不代表你是好人。真正好人,他应该心里面想的都是善法,心里面想的即使不是佛法,也能够利益其他的人。对于逆境来说,他一样可以觉得这事情,他可以云淡风清来看待;乃至于说,对于许许多多的事情,让他非常的痛苦,甚至有冤家,乃至于被仇人所杀死,他一样不会太为介意。为什么?因为他的心知道,这许许多多必定有原因,不至于说是无缘无故就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所以即使他被杀死,他心里面也不会产生瞋恨,因此就不会随着瞋恨的业,来结下未来永世而难以解脱的纠结。所以我们要说好人,就应当是这样来想。

5、那也要在这里奉劝一切的人,不要这么排斥佛法。因为佛法,除了你真的去学到一些男女双修的法,或是学到以这个意识心来扩张自我,来增加自我的版图这种法,不然佛法是可以让你,可以在生死中自在的。乃至于说学佛,即使说你不想要来这个世界,也不知道哪一个世界比较好,那一样,释迦牟尼佛有告诉我们说,西方有一尊佛叫作阿弥陀佛,祂有无量庄严的净土,可以让众生得到生死中的安慰,你可以在那里慢慢地修学佛法,你都不用着急;那你自然有阿弥陀佛与诸大菩萨来当你的善知识来摄受你,你不愁佛法中,你没有人可以指引你真正的方向!

6、那另外很多人担心的是:“你们学佛人所关心的,就是要吃素,那我就是不喜欢吃素,那怎么办呢?是不是我就不能学佛啦?”其实也不是如此。在古时候为了这样的事情,龙树菩萨也有根据这六斋日,然后来说一个六斋法。六斋日就是每个月选六天来吃素。那你想这样是不是一个文化传统?是的。实际上六斋日,在中国是由皇帝所钦定的,这事情很难理解吧!不过古时候确实是如此。当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南朝的梁武帝他本身受这个菩萨戒,所以他要制定:不管你是大乘小乘的出家众,你都应该要吃素。后来这个风气,就变成出家人所一致奉行的,吃素是菩萨戒所规范的。但一般人的情况,就到了北朝有一位齐文宣帝,他信奉佛法,因此他就制定了,不只是一个月吃六天的素,他要他国人在一年有三个月,就是正月、(正月就是元月),然后还有五月、还有九月,这样三个月份里面,每隔四个月就来吃素。透过这样的规范以后,就影响到隋朝唐朝,所以隋朝和唐朝都一致的奉行,规定全国的大众;也就是说,以前的中国人,全部要奉行每年吃三个月的素,然后每个月、其他的月份里面要吃六天的素,一直这样传下来。其中唐朝甚至在这过程中,把六斋日根据后来的典籍,也有说到十斋日;十斋日的传统,后来一直延续到宋朝,虽然皇帝没有特别的规范,但是一般的人还是信受。可是之后到了元朝以后,因为当时的皇帝信受喇嘛教,然后也影响到明朝、清朝等等,所以因为皇帝信受这些喝酒吃肉,这些不守戒法的喇嘛,所以这些西藏的密宗、蒙古的密宗等等,就导致于说,这斋法并没有延续。所以我们来看待吃素,这是文化的一个传统,即使你在家人,你也可以学习来吃素,一个月吃个几天。

7、-----《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001集作人为何要学佛?》郭正益老师

8、"神的人说:"佛经上说,鱼的蛋是不咸的,也就是说,三年后,它们就能孵化并生鱼了。"所以杨旭把上帝的话写在路旁的墙上,让人们知道不要用盐腌鱼卵,当他看到有人杀鱼的时候,他就要求吃鱼蛋,走到河的中央。一个月后,他梦见神人,说:"你拯救了数亿人的生命,这个数字就足够了,你的预期寿命已经延长了。我直到90岁才死。

微信放生群是真的吗安全吗,达真堪布答:不信佛的善人能往生吗?

9、《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有这有一段经文:【光目答言:我母所习,唯好食啖鱼鳖之属。所食鱼鳖,多食其子,或炒或煮,恣情食啖,计其命数,千万复倍。尊者慈愍,如何哀救?】

10、﹝解﹞「光目女回答说:『我的母亲所有的习惯,专门欢喜啖吃鱼鳖一类,所吃的鱼鳖都是多啖吃他的子,或者炒,或者煮,恣意纵情的啖吃。计算他的性命的数目,就是一千万也还要加倍。尊者!发发慈悲,怜愍我,怎样的可怜我,救救我的母亲?』

二、福州放生鸭子的最佳地点是哪里

1、﹝释﹞我们所造的恶业,是很多的,但是杀业更为重大。光目的母亲,不但杀食鱼鳖,还要专门吃他的子。一胞的子,为数甚多,倘子生育起来,即是一条性命,子数多,即性命多,故说何止千万。可知道他母亲杀死这许多的性命,罪业自然大得不能比喻了。

2、经书上说,鱼子不经盐渍过,经过三年,还可以再活命。施愚山先生说:「鱼已经死了,将鱼子轻轻的拿出,勿损坏,勿著盐,分摊在稻草把的上面,等他水迹少微干一些,浅浅的埋藏在水边的沙泥下,以免别的鱼来吞吃,自然都可以活命了,但是埋藏的地方,切不可离水的。倘若在冬冷春寒的时间,用干燥的泥块捣成粉,将鱼子拌裹了、晒暖了,好好收藏起来,积到阴历四月十五以后,撤放在河滩的水草中间,没有不都活的。其余月份,随时可以放的,也更便当了。」

3、这几年,放生几乎泛滥成灾,各种各样的放生。放生在佛门的宗旨是护生,它的目的是救命。

4、可是我们现在有些放生弄成了「为放而放」,先去给卖生的人预订,弄得那个卖生的人也是提前去抓,明天要卖给你多少斤,今天晚上半夜就去抓,就弄成了那些生命本来在这个地方生活得好好的,把人家残忍地抓起来,抓得过程中又伤害了一些,弄得人家残脚断手,把它绑起来,把它关起来,把它放在袋子里,然后第二天卖给要放生的人。这个放生的人拿起来又运了几百公里,在运的过程当中又造成了窒息,摔伤,种种伤害。到了那里本来要救它的命,就赶快把它放了,就算我们佛门要举行仪式,祖师大德告诉我们都要从简,不要总在那里念经,它都已经快要奄奄一息了,气都喘不过来了,你还要念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的经,等到你经念完了,它也死了。

5、莲池大师、弘一大师,很多祖师大德在他们的著作里面开示教导我们,我们要把放生的这个生命当成我们亲人来看待,就好像我去救我亲人的命一样,你首先端正这个态度,可能有些道理都不需要讲就晓得,因为它是我的亲人,我应该怎样对它。还有不要把放生放到它的天敌面前,把善良的生命放在残暴的生命面前,甚至关在一个逃都逃不掉的一个狭隘的圈子里面,让它把它杀害掉。

6、不要把咸水动物放入淡水里去,不要把淡水动物放入咸水中。我们扪心自问,如果我生活得好好的,突然间来一个人把我抓去,放到几百公里、几千公里以外,你说我会感激他还是骂他呢?是不是。我们要推己及人,推人及己。不是糊里糊涂去乱放一通。用你的所谓放生而破坏了生态、坏境、空气,造成被放的生命惶恐不安,实际上是对生命的一种残害、伤害。伤害完后还以为自己有功德,这真实罪过。

7、什么是佛法?什么是佛教徒?我经常有机会与各界人士相聚,见面时,他们常会主动表明说:‘我不是佛教徒,而且我还没有准备信佛。’一旦我问他们:‘究竟什么样才叫做佛教徒呢?’他们也无法回答。

8、
也有人跟我说,他信仰基督教。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那么,不同信仰的人就不能成为朋友吗?究竟什么是‘道’?‘道’一定是对大家都有用处,大家都应该遵守、愿意接受的事实,而且都愿意照着去做,也做得到的。倘若彼此所信奉的‘道’是背道而驰的,但只要是不以扰乱社会为宗旨,无论信奉任何宗教,彼此应该都可以成为朋友。

9、
事实上,许多人的行为和佛教徒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不做坏事,也不会影响他人成为坏人、恶人,能够安分守己的努力奉献自己,这样的人,虽然尚没有机会皈依三宝,只要运用佛法,能与基本的佛教伦理相应,我也承认他们是佛教徒。所以,在中国人的社会中,许多人并未有过任何的皈依仪式,但也承认他们自己是一个佛教徒。我有很多朋友不是佛教徒,但他们也都接受了佛法;因此,我认为只要你的心是善良的、正直的、是相信因果的,那也可以算是佛教徒。

10、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皈依呢?皈依的用意究竟为何?皈依主要的用意是承认自己是佛教徒,从此以后就要依照佛陀所说的观念和方法去实践。佛法有一定的标准、一定的方向,如果没有皈依,虽然具备与皈依类似的方向和观念,一旦周遭环境有了另外的因缘变化,很容易就会放弃,而改变了原有的方向、原则。这即是皈依和没有皈依的差异。


参考资料

标签:

Copyright 2019-2030 善导梵修平台 善导梵修平台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