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的时候念什么好,第014集什么时候该放下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3-09-12 浏览:719次

一,长春适合放生的海龟

1.欢迎大家继续收看《学佛释疑》。这次跟你说:“我该什么时候放下?”在之前的讲座中,我们已经提到了三个层次的练习,我们说面向山是一个比喻。

2、第一阶段就是所谓的信。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相信自己能做到,相信确实有一种佛法能引导我们学会放下,所以在第一阶段,我们称之为信。第二阶段,我们称之为准备储备,意思是要储备自己的实力,做好自己好像真的要入佛修行的准备。第三阶段是爬山。我们自己做好准备后,就开始爬山,所以比喻为开始入佛修行。在这三个阶段中,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在写信阶段给大家举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可以自己练习。比如手里拿着一个很重的东西,然后一直拿着并保持同一个姿势,然后体验当时身心所遭受的苦恼,总之, 你手的疼痛。然后我们直接把手中的东西放下,然后在放下的一瞬间,我们就能体会到从手中感受到的身心放松。从这样一个练习中,我们可以将从这个练习中获得的经验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沉重的烦恼中。

我们上次说过,这个烦恼和我们的边界越清晰,我们就越能放下它的洒脱。这部分,当然是指这是我们修行的所谓信念起步阶段。到了这一步,我们自己想想吧。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我们做人做事,就要面对它,处理它,放下它。”当然这里面也有“放下”二字,但是请你想一想:“面对它,处理它,然后放下它”。请问各位菩萨,这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信仰阶段吗?其实应该是很明显的。处理完了,就可以自由的放下了。这应该是我们讨论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说,我们和事物之间的边界,就像你正在处理的事物一样,是可以明确界定的,所以相对容易放下。问题是,你明白怎么这样放下吗,你相信你能这样放下吗? 这是写信的所有阶段。所以,面对这一系列的处理和放下的过程,虽然我们可以说它在处理世界上的事情上起到了很多作用,但是我们还是要说“面对它,处理它,放下它”只是我们修行上山的第一个阶段,叫做信的阶段。

4.第二阶段是基于日常生活的无常。入门修行第三阶段,我们说佛法的修行永远不会离开两个主轴,即五蕴和因缘;这两个主要内容,其实就是解脱的主要内涵。我们上次跟大家说了,在整个学佛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字面上学佛,将来会成佛,所以其实每个学佛的人,最终都会成佛。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学佛菩提道的,所以任何佛教其实都是盖在佛菩提道上的,只是因为后面的教法上有所谓的双向教法和大乘教法。即使在今天,也有很多人总是把二次法当成一种学习解放的方法,形容它是一种低劣的教学方法,形容它是……甚至有人说它是“焦芽流产”。事实上, 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名词,因为原佛引用《焦芽堕》说,阿罗汉学成所有技艺后,不愿意留在世间继续帮助。就这样,他学会了佛学的技巧,这只是实现了他的解脱,而且是小解脱。那就真的是浪费佛祖的教导了。所以对于那些执意无视其他众生,执意入涅槃的阿罗汉,当然叫“焦芽流产”。

5,因为他入了涅槃之后,就再也没有芽了,任何佛教的芽,任何一种佛教,都可以从他那里诞生。除非他在以后无数次的抢劫之后,突然听说了佛教和菩萨的关系,才又一次被诱惑出了涅槃。否则,在这无限劫中,这阿罗汉就永远了。所以,这样当然就没有芽,没有种子了。这叫“焦芽流产”。但是,我们不应该用这四个字来形容学解脱道两方的人,因为我们必须认清一个事实,虽然一切佛法都盖在佛菩提道上,但学佛菩提道的根基,是为解脱打好基础;这就是我们跟你说要像上山一样修行的时候。我们谈到了第三阶段。上山的时候,修行的主要内涵就是走解脱的两个主轴,也就是, 五蕴和因缘,作为修行的主轴。等到这个第三阶段,练的差不多了之后,再来第四阶段。

6.第四个阶段,我们用对山的比喻来形容,就是到最后,我们到了最后一个阶段,只剩下最后一条山路,最陡最难走的山路。一旦我们能爬上这条山路,那么我们就能进入山门,学习好的知识。所以这最后一个最陡最难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在佛教修行中讲的禅修。世界上有很多人对“禅”这个词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当然,我们没时间详细告诉你如何参禅,什么是禅?怎样才能有效的参与冥想?这可能要等到有一天,如果有缘,当你来到正觉联谊的禅修班,禅修班的课程会在最后教给你正确的关于禅修的知识,让你有效的参与禅修。

7.所以在今天的节目中,我们不打算花时间和大家讨论禅修的内容,而是想告诉大家,在最后一个阶段,我们可以在第四个阶段看到。前面第三个阶段是解脱道的基础,如悟空和因缘。所以我们想告诉你、大声说的是,如果你想参与禅修,首先要打好解脱的基础。因为现在我们看到很多人,比如工作坊里有很多关于禅的案例。看完之后总觉得关于禅的案例高大上,看起来很奇妙,很向往,想说“我不想再学解脱了,我不想再学五蕴了,我不需要再学十二因缘了,我想直接参禅。”而且我想说,通过直接冥想,我可以成佛。好像也有人说一旦看到自己的真心, 他们会成佛,在那个阶段他们误解为:我们只需要打坐,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其实我们要大声说出来,这个观念需要大幅度修正。因为冥想,所以每个人都必须知道冥想的目的是什么。禅修说到底就是要找到我们真正的内心和自我。

8.这份初心和自性,巧妙地隐藏在我们周围的一切规律中,等待我们去探索。但我们想问的是:“如果找到了本来面目,我们该怎么办?”可能很多人会回答,“要想找到自己的真性情,就要从中解脱出来。”但这陷入了一个错误的循环。因为如果我们真的能找到真心,获得自由,就必须能包容真心和这个自我的本质;为了能够容忍这种本性,我们可以进一步受益于发现我们的真实本性。所以这里的链接是,重点不在于你能不能找到它,而在于你找到它之后,你能不能容忍它的各种属性!这个能不能忍,就看眼前的功夫是否扎实了。

9.如果我们不做任何努力去摆脱道,那么即使我们参与冥想,即使我们参与一些事情,猜测一些事情,即使我们在名字的语言和书写中知道真实的本性是什么,这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如何帮助我们面对各种放不下的烦恼?所以在这里真诚的呼吁大家,要打牢解脱的基础,再来谈禅修。也就是说,当我们用面向山的例子来讲修行的智慧和学会放下的时候,我们说第三阶段其实是在为解脱打基础。然后有了解脱的基础,接下来就是参加禅修,希望以后通过禅修,可以看清自己的内心;这个冥想的过程,我们给你的比喻是,这是通往山门前方的最后一条山路, 而且是陡峭的山路。也就是说这部分当然有很多所谓的禅修,恐怕有很大的讨论空间。

10.比如有个大师叫奥修。他说的是:“你什么都不用参与,你就是当下,自然的自己就在那里。那样的话,就叫禅,叫所谓自由。”然而,如果我们仔细想想,奥修说,“只是放手,那当然是自然的自由。”他这段话所描述的,我想问问大家:如果你开始相信,准备,然后上山修行,再到打坐的四个阶段,奥修说的其实还在相信的阶段,就是当你拿着很重的东西,手很酸的时候就放手。所以在这一部分,我们不得不说,他其实并不知道禅修是什么意思。

二、如何处理读完回文的释放

1.所以在这一部分,关于如何参禅,如果有什么所谓“只要放下就好,只要做好自己,有一颗平常心”的说法,我奉劝各位菩萨,看到了就在心里看。他今天说的是四个阶段中的哪一个?如果,判断之后,你觉得如果他属于前面三个阶段,那他肯定没有达到禅定的过程。参禅有明确的方法,有明确的方向可以参与,就先说到这里了。然后当然是指参禅的实际过程。我们希望如果你有缘,来这个禅班学习就能学会。那我们先往下看。

2.我们说禅修,主要是指这是最后一段路。然后你过了最后一段,就进了山门——对着山的山门。这是你的目的。因为你进去之后,就可以遇到好知识了。但是,为什么我们打个比方,参加禅修,看清自然之后,就只能去山门,才能学到真正的好知识呢?那是因为我们说,佛陀所说的许多妙法的妙处,就在于你只有在头脑清醒、看清自然之后,才能开始理解它们。

3.再打个比方,如果我们把佛陀所教的佛法比作一大堆宝藏,那么所有的宝藏都可以说是:我们可以打个比方,这是藏在山洞里的宝藏。这个山洞里的宝藏,你必须进入这个山洞。当然,你得找到入口。找到入口后,你得打开门才能进去。

4.所以我们才真正开始修行,但那是在我们经历了禅定之后,然后变得明心,然后才真正是佛教修行的开始。所以开悟之后,我们说开悟之后,这个修行其实有更多的工作要做,所以肯定不像一般人说的那样。开悟之后,什么都不会发生。

5.大多数人认为六祖——我们禅宗的六祖——说的是“开悟,什么都不剩,一切直接成佛”,都是误解了六祖的意思。六祖唯一的意思是:开悟后,开始看到自性佛。其实从那个时候开始,练习的内容就很多了。况且,在我们真正禅定,看清了自然之后,如果从一开始,第二第三,到第十,期待各地诸佛菩萨的智慧,那就更不可思议了。而那些功德,一定要看透内心,站在山的最后一个入口对着山,期待看到眼前。还有那么多的东西等着我们去一一研究。这就是我们要告诉你的,为什么把最后的冥想比作你面对大山后终于可以上手的原因。

6、除此之外,当然也就是说,我们告诉你这四项的内涵,就是期望每个人在学习放下的时候,在这四个阶段有不同的智慧:在开始信的阶段,有开始信的方法,让你学会放下;在矜持阶段,可以用无常的方式学会放下;被修理的阶段就是爬山的阶段。有五个空性和因缘的概念,让你学得更深更细。在冥想的最后阶段,你将能够放下世间一切与你的心无关的事物,从而彻底摆脱烦恼。这四个阶段的智慧,只有这四个阶段的安排才能完全涵盖。

7.当然,当我们谈到这一点时,有些菩萨难免会问:“我刚才讲的很多都是烦恼,但我们经常听人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一切都是相对的。比如你觉得这个东西好吃,我觉得不好吃,那你也不能说这个东西一定好吃,或者一定不好吃吧?”这就涉及到,这个世界上有没有所谓的真理?这个所谓的真实程度,就在于我们的看法。

8,所以我们也看到历史上有很多情况,都是因为观点,甚至我们说思想有差异,才产生了很多悲剧。比如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悲剧就是纳粹迫害犹太人。其实除了政治野心,还有一个根本的偏见,那就是“那个种族的人绝对优秀,而另一个种族的人生来就像贱民”,所以必须消灭他们,以维护种族的纯洁性。所以因为这么大的观点偏差,才会导致纳粹屠杀六百万犹太人的恶行。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所谓的意见在其他方面的影响。举个例子,在我们现在的科学教育中,我们都知道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但是我们说几百年前,人类其实是受制于教廷的关系的,所以那个时候, 所有人都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这些星星都围绕着地球转。当时第一个发现不太对的人是一个叫哥白尼的科学家,但即使他当时知道,即使经过反复求证,知道不是真的,也不敢发表,怕梵蒂冈把他当成异端。直到后来,他的继任者,一位名叫伽利略的科学家,才同意哥白尼的观点。结果科学家伽利略宣布了地球其实是绕着太阳转的理论,但后来被。所以像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很多人都有这些偏见。难怪大家都说,世界上任何一个坚持所谓真理的人,都有可能导致自己坚持真理,后来却毁灭别人的局面。所以有人大声说,如果真的要放下所谓的真理,那才是真正的自由。

放生的时候念什么好,第014集什么时候该放下

9.这部分到底告诉我们什么是“我应该什么时候放下它?”应该如何选择?我们留到下次,继续和大家分析。

10.怎么释放?你获释后想读什么?


参考资料

标签:

Copyright 2019-2030 善导梵修平台 善导梵修平台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