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心念,拥抱宁静: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保持内心清净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4-04-19 浏览:269次

心念不空。佛心不离心(上)

宽运法师佛七开示

今天是佛七的第二天。昨天我们谈到了佛祖舍利的出现,这确实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今天,我想讲讲元朝时期在江西山东潞山东林寺出家的优陀夷法师的故事,这个故事与江西南昌,也就是与九江有关,所以我今天想与大家分享一下他的念佛方法。

这位有土法师二十岁在庐山东林寺出家,后住安徽丹阳妙果寺。元武宗至正元年(公元 1308 年),皇帝下令解散净土莲宗,优陀夷法师忧心忡忡地说:"我受持净土法门近三十年,现在净土法门要在我这一代消亡了吗?他在佛前发愿,一定要竭尽全力振兴净土法门,于是撰写了十卷《莲宗宝鉴》。现在我就把其中特别令人鼓舞的要点告诉大家。

第一点是 "修习净土法门的人必须有坚定而明显的意愿与生死作斗争,而不是空谈生死。要想一想、记一记,无常是迅速的,时间是不等人的,要认真对待生死。如果还是半信半疑,似信非信,到了生命的尽头,又怎能帮上什么忙呢?又怎能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呢?

这就是说,凡是修净土的人,一定要有坚定的意志,要有了脱生死的心,也就是说,要解决自己生命中的问题,要解决自己生命中的问题,不能随随便便。为什么呢?因为时间不等人,要把生死当作一件大事来对待,不能半信半疑,半退半进,半信半疑,有时很勤奋,有时很散漫。如果是这样,到了生命的尽头,也得不到真正的利益。

第二点是 "如果你相信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极乐净土,那么从今天起,发大勇猛心,发大精进心,不管是知法还是不知法,不管是见性还是不见性,只要执着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如须弥山一样,心不动、不摇动。将心专注于念头,或专注于参念、概念、回忆、十念,或专注于寂静的回忆、专门的回忆、系念的回忆、礼拜的回忆、回忆的回忆、回忆的回忆。心灵总是在回忆,总是在回忆。心总是在清晨忆起,总是在傍晚忆起,总是在行走时忆起,总是在坐着时忆起。心不空,佛不离心,日复一日,时复一小时,不放过。密密麻麻,如鸡孵蛋,总使暖气不断,这就是净念相继。以更大的智慧,悟到净土就是自己的心,这就是有无上根机和智慧者的修行。"

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培养一种旺盛而勇敢的心,就像我们今天在座的各位一直在勤奋地念佛一样。我们很多人都想明心见性,都想一心不乱,但不要急于求成,不管懂不懂佛法,不管有没有见性,哪有念几天佛号就能见性的道理?所以,只要我们紧紧地抓住 "南无阿弥陀佛 "这一句佛号,一心专念;因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很散乱的,不容易控制,所以我们要把心集中在一处,集中在念佛的意念上。又或者是参与的心念。什么是 "参"?参 "就是我们常说的 "老参";"参 "也有开悟的意思,即心智的开悟。也可以是观想,即观想,即我们坐禅时,观想诸佛菩萨的微妙庄严;观想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母忆子,子忆母"。就像母亲记得儿子,儿子记得母亲。

法藏比丘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 "念佛愿",是愿十方众生,只要至心信愿,求生佛国,乃至十念往生,皆得往生。所谓 "十念",不是简单地念十声,而是一心念佛。之后是默念;因为我们是凡夫之身,所以很容易疲倦,就像我们现在很累一样,怎么办呢?我们应该在心中默念佛号,不发出任何声音。跟着念就是专念;专念就是念四字名号、六字名号,或者念 "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都是一样的;甚至念 "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什么是 "发心"?我们都知道,佛教中有 "三时系念","三时系念 "就是念念不停、不间断、不夹杂。拜佛之后,念佛的方法有很多。我们不仅可以站着念佛,也可以坐着念佛,还可以通过拜佛来念佛,同样可行。我们在拜佛时,也可以一边观想一边念阿弥陀佛或南无释迦牟尼佛。究竟怎样念佛最好呢?优昙婆罗尊者说,首先要 "一心念佛",也就是说,无论是念佛、拜佛还是忆佛,我们都要聚精会神、一心不乱。我们在念佛、拜佛的时候,心中只有佛和菩萨,如果心思跑到别的地方去了,那就不是忆佛;我们念什么、想什么,都要把心思集中在念什么、想什么上,这就是忆佛。第二种是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念念不忘 "的意思是,我们总是想着、念着、想着某件事情。比如,我们到了香港,心里总是惦记着家里的人,这也是惦记。第三是 "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这一点不容易做到,从早到晚,行、住、坐、卧都在念,用心去念;也就是说,我们嘴里念佛,心里不要想别的事情;我们不攀缘,我们嘴里念佛,心里也在同样念佛。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能 "心不空,念佛不离心",我们就不会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虽然我们今天能念佛,但我们不知道明天还能不能继续念佛,如果我们不知道明天还能不能继续念佛,那我们就所谓 "念佛不离心",就是用我们的心来念佛。日日念,时时念,不放逸,每时每刻不放逸,不间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要 "绵绵密密,如鸡孵蛋"。大家都知道,北方用老母鸡孵蛋,为了孵出小鸡,母鸡要寸步不离,要 "绵绵密密,一个接一个";现在用暖气孵蛋,也是 "绵绵密密,一个接一个",中间不能间断,直到小鸡破壳而出。因此,母鸡孵蛋时,不能孵了一天,第二天就不孵了,那样的话,小鸡永远也出不来,所以要持续不断;念佛也是如此,如果我们能一心一意地念佛,念得清净,就能清净念念不断。此外,还要加上观照的智慧。"观照 "是什么呢?每天我们都要审视自己,检讨自己--我今天做得够不够?我做的事情对不对?所谓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他非",就是说我们要反观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检讨自己的行为是否有第三点是 "这样,我们就能做到有把握、有主宰、有定力,即使遇到苦乐境界,也只能称一声阿弥陀佛。没有丝毫的心念变化,没有一念的懒惰,没有丝毫的迷惑妄想,直到临命终时,也不会有其他的念头,一心一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若真能如此,历代无明、生死业障自然消除,一切尘劳妄想、习气烦恼自然清净。即使亲见阿弥陀佛,也不离一念本觉。只要因缘具足,修行圆满,再加上弥陀愿力的加持,临命终时,定能往生上品莲台。"

意思是我们要稳住,什么叫稳住呢?就是信、愿、行都要具足,要认真地信,认真地念,心中不怀疑、不杂乱,这样才能自己做主。凡夫容易随顺世间的境界,但我们佛教徒要稳住,不要随顺外界的境界。有的人听到法师开示念佛,可能当下就有信心,但第二天遇到障碍,信心就退失了,这样就不踏实,不能自己做主。所以,我们一定要能自己做主,不为外境所动摇,不杂念、不妄想,一句佛号接一句佛号地念,念到念头清净,念到心不乱,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时,我们还要生起自利利他之心,即自己念佛受益后,也要让别人念佛受益,大家一起往生极乐世界,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念佛人。

心不空。念佛不离心(下)

宽运法师的佛七开示

第四点:"若是出家人,烦恼未净,每当恶念生起时,都要仔细观察自己。是否有悭贪心、嗔恚心、痴心、嫉妒心、欺诳心、自负心、拔高心、谄媚心、邪见心、傲慢心、能所对立心,以及种种消极负面的境界,都是从贪嗔痴的色法中产生的不善念头。如果起了邪念,就要赶紧高声念佛,收摄心神,回归正念,决不允许邪念继续存在;要当下消除邪念,决不允许邪念再起。"

超越心念,拥抱宁静: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保持内心清净

当烦恼产生、邪念产生时,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我们是否有吝啬心、憎恨心、执着心,也就是贪婪心、嗔恨心、愚痴心?我们有嫉妒心吗?看到别人做得好,我就不高兴;看到别人做成了我没有做成的事,我就不高兴;这就是嫉妒心。我们有欺骗的心吗?什么是欺骗呢?欺骗 "就是说自己没有开悟,却说自己开悟了;自己没有开悟,却说自己开悟了;自己没有开悟,却说自己开悟了;自己没有开悟,却说自己开悟了;自己没有开悟,却说自己开悟了。所以,我们要经常检讨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有欺骗心,是否有自我心;我们总是认为自己应该站在前面,自己应该受人尊敬,自己应该站在第一炉香的位置上;我们凡事都把自己放在前面,这是不对的,这就是有自我心。如果我们学佛,就应该放下自我,应该放下自我,应该无我。有些人总认为自己比别人重要,别人应该供养我、尊敬我,我们有没有这种思想?如果有,我们应该立即改正。还有其次是轻生。有的人学了几天佛,看了几部经,就觉得这个法师讲经讲得不够好,那个上师有问题,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觉得自己是老菩萨,念了几十年的佛,什么都懂,跟法师关系好,法师也喜欢听自己讲。这样的话,怎么能成就呢?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明白,如果想在修行中有所成就,就不能有把能成就和不能成就对立起来的思想。只有超越能实现与不能实现的对立,我们的心目中、我们的心中才能只有一尊阿弥陀佛,我们才能心存善念、心存真诚、心存惭愧。

今天上午我告诉大家,如果我们每天心中都充满了贪、嗔、痴、慢、疑,这是不可以的,所谓 "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根",我们应该把这几种心都去掉;如果我们有一念恶心,就应该马上用念佛来抵消,如此反复,慢慢地我们的恶心就会消除,我们的善业就会增长。

第五点:"一切深信、切愿、慈悲、谦虚、平等、方便、忍辱、戒定慧、喜舍、禅定、精进、菩提心及种种善法,皆应恒常守护。"

大家都知道,往生净土有三种心,第一种是深心,也就是深信;第二种是诚心;第三种是愿心。我刚才说过,我们除了自己念佛,还要回向父母、师长、历代冤亲债主往生净土,这就是回向愿心。我们学佛的人也要有慈悲心。俗话说:"慈能生乐,悲能拔苦。"如果我们没有慈悲心,就不是佛弟子;所以,我们要有慈悲心,要宽容别人,要包容别人的缺点;不要说我不喜欢这个人,就不要针对他、排斥他。此外,我们还要有一颗谦卑的心,什么是 "谦卑的心 "呢?就像我们的师父来了,我们要恭恭敬敬地对待他,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一样,要尊敬他、孝顺他,这就是谦卑心、恭敬心。佛说众生皆可成佛,这就是平等;所以,我们来学佛,不管是好是丑,不管是贵是贱,不管是富是贫,都要一视同仁;就好像中午过堂,吃的饭菜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平等。

此外,就是要有方便心,什么是 "方便心 "呢?虽然在佛门里,规矩要很严,但在有些情况下,我们可以给大家一点方便,让大家能够开心,这样大家才能开心,否则就会有很多怨气,就不能凝聚大众的力量来修持佛法。前几天,有一个陌生的和尚来我们这里参加法会,胡乱喊叫。我们的一位护法上前制止,但一接触就被打得鼻青脸肿。这位僧人没有出声,没有还手,没有争吵,没有报警,他用的是忍辱心:你打我,我不还手;你骂我,我不还嘴。这就是一个学佛的例子。过去有一位菩萨,见人就拜,问他为什么,他说每个人都是未来佛,所以不敢轻慢。这个奇怪的和尚为什么要来西天寺大闹一场呢?可能是我们和他的因缘不太好,也可能是他来考验我们;考验法师们的定力够不够,考验僧人们的定力够不够,这可能就是佛祖的显灵!所以,我们要做到心不散乱,还能包容别人,这样,忍辱心、慈悲心就会油然而生。其次是戒律。我们都知道,法师有比丘戒和比丘尼戒,僧人有五戒和菩萨戒。我们常说 "由戒生禅,由禅生慧"、"以戒为师",就是要以戒为师;如果没有戒,就没有禅定,没有智慧,就不能念到心不乱; 不动心是指心中充满了戒、禅、慧,一句 "阿弥陀佛 "其实就包含了戒、禅、慧,所以念佛才会很难得。然后是欢喜心,欢喜心就是布施,只要大众欢喜,我们就愿意出钱出力,因为我们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俗话说 "除了业力,什么都带不走",到了临命终时,除了业力,我们什么都带不走。所以,只要我们想着布施,只要我们想着给别人快乐,我们就积累了功德;只要我们想着真诚地念佛,我们就积累了功德;这些都是寄托。只要我们诚心念佛,极乐世界的莲花就会盛开;只要我们怒目而视,莲花就会枯萎。为了实现佛道,我们应如是想、如是行、如是施、如是报。其次是禅定心;什么是 "禅定心"?就好像法师现在在开示,大家不要打瞌睡,不要打妄想,要用禅定心来要求自己,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修禅的方法有很多,不仅仅是在寺庙里,即使是在家里,或者在其他地方,都可以修禅。有禅修能力的人,更容易专心于佛法,更容易把心思放在佛法上。最后,还要发勇猛心、菩提心、种种善心,这样,怎能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如此踏踏实实修行,诚诚恳恳念佛,怎能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这是元代优昙钵罗法师留给我们后人的教诲,今天我重新解读,以劝勉大家。希望大家能从中领悟和受益。好了,时间又到了,阿弥陀佛!

(全文完)


参考资料

标签:

Copyright 2019-2030 善导梵修平台 善导梵修平台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