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解脱道深度剖析:第三十四章探讨一体世界之谜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4-04-22 浏览:496次

阿含解脱之道》,第34章 溶入本体世界问答

557:二元世界是如何产生的?

答:二元论是以 "自我 "为标准划分的人类思维的产物。现实世界没有好坏、美丑之分,它包含了一切,是一体的、无差别的。

558:"自我 "对自身的划分会带来什么后果?

答:自我把现实世界从本体世界分割成它所渴望的梦幻世界。自我分裂后,就会生活在二元世界里,坠入无边的苦海。世界的一边是众生想要的东西,另一边是他们不想要的东西。想要,就追逐,却追逐不到;不想要,就逃避,却逃避不了,于是痛苦就产生了。

559:为什么说有些修行者也在构建梦幻世界?

答:如果带着自我修行,就是在构建梦幻世界。自我是为了获得什么,实现什么,他希望被肯定,希望展示什么。因此,一个人越修炼就越强大,越修炼就越迟钝。

560: 众生最究竟的归宿在哪里?

答:所有的法,包括三法印和四圣谛,都引导我们回到终极的、实际的归宿--空性。解脱者的最终依归必须是证悟 "空 "的实有。只有回到 "家",我们才会自在和舒适。

561:如何才能来到不生不灭的世界?

答:证悟 "空性"。

562:怎样才能使心灵变得无限?

答:了解 "空 "的特性,证悟 "空",心性与 "空 "相应,就能显现出无量心。悟空就是悟道,与空相应就是与道合一。

563. 什么是实相?

答:实有之相,如《金刚经》中的地、风、云等。

五64、面对经典和现实,修行者的共同过失是什么?

答:只研究经典,在文字上下功夫,而不了解实相,更谈不上觉悟。这是 "见指不见月 "的严重误区。

565: 是先有解脱者还是先有实相?

答:实相是实有的显现。先有实相的存在,然后才有解脱者。

566. 修行者抓住佛陀和上师是正确的吗?

答:修行的目标不能放在经典上,也不能抓住佛陀和大师。因为佛是指向月亮的手指,经典是寻找宝藏的地图。有了闻思的基础,就应该以自然为师,以认识自然、体悟实相为目标。

567: 空究竟是什么?

答:敞开心扉,心与空性相应,与空性融为一体。

567、如何理解 "若生、若住、若异、若灭 "中的 "若 "字?

答:"若 "字的意思是好像。若生若灭,表面上看好像是生灭,其实只是形式上的变化,本质没有变,由此可以认识到无生无灭。

569:如何理解生死与我无关?

答:解脱者了悟了生死大事,了悟了无生,也就是了悟了生不是我的事,死也不是我的事,是整个法界的事,如果还有自我,还有自我,还有自我,还有烦恼,还有痛苦,那么生死就是你的事,因为还有自我在生,还有自我在死。

什么样的人没有生死?

答:证悟空性并与之合一的人没有生死,因为空性没有生死。

571、如何理解《心经》中的 "无智亦无得"?

答:"无智": 无智:没有世俗的智慧,没有聪明,没有慢心,返璞归真。

无得:当你修行到解脱的时候,并没有得到什么,因为本来就有,本来就有,只是过去不知道而已。只有在解脱之后,人才会觉悟。人与佛一模一样,什么都不缺。所以修行的过程就是转念的过程。

572: 三世诸佛靠什么成佛?

答:靠四圣谛,靠止观双运,证悟法界真理实相,开启智慧,大彻大悟而成佛。

心经》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心经》是解脱者的觉悟世界。心经》描述的是空性的微妙世界,展现的是空性的特征。空性是所有宗教的终极核心。只有找到并溶入空性,我们才能摆脱颠倒梦想,达到最终的涅槃。

阿含解脱道深度剖析:第三十四章探讨一体世界之谜

佛教的修行始于对生老病死的体悟,继而深入 "死 "与 "生 "的深层含义。更深层次的含义是什么?

答:没有 "死",也没有 "生"。从整体上看,没有 "生 "和 "死";换句话说,从片段的角度看,有 "生 "和 "死",但本质是 "非生非死"。就像河流流入大海,与大海融为一体,河流并没有消失。从法界来看,死亡是回归法界,与法界融为一体。

补充:

443:为什么将《心经》编入《阿含解脱道》?(第 253 页)

答:《心经》是一部非常重要的闻、思、修、证的经典,它是对顿悟世界、顿悟内容的诠释,描述得非常具体。如果《阿含经》中没有,虽然《阿含经》中也有类似《心经》的内容,但还是不够具体。这样就可以引出《阿含经》的深层含义,展示《阿含经》所讲的 "空"、"涅槃"、"无 "的深层含义。

444:当空海大师看到 "历劫求择 "时,他领悟到了什么?(第 253 页)

答:看到 "历劫求择,净苦无暂乐 "这几个字时,我吓了一跳,然后就明白了,佛陀告诉我们,如果不超越二元对立,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你将永无出头之日。在红尘的娑婆世界,对立是没有尽头的。

445:为什么说界限是战争的导火索?(第 255 页)

答:因为界限就是对立,只要存在对立,就会有冲突和矛盾。你的内心有多少界限,有多少框框,就有多少冲突和战争的危险,所以界限是冲突和战争的导火线。自我制造的二元对立世界是无边的苦海。

446:佛教所说的苦海是什么意思?(第 255 页)

答:佛教所说的苦海是自我构建的梦幻世界,称为苦海,而不是外部世界或萨哈世界。

446:什么是 "平等心"?(第 255 页)

答:"平等心 "是消除一切二元对立的概念,溶入不可思议的一体世界,但它不是凡人想象中的对错、善恶概念。

447. 什么是学行八正道?(第 256 页)

答:在三果之前,你所修行的,你在八正道上所走的,都是在有度的阶段,就是学走八正道。不是说我知道八正道,我会讲八正道,我就已经在八正道上行走了,这一切都还有一个学习的过程。

448:什么是真正的八正道?(第 256 页)

答:只有真正证悟了四果阿罗汉的无为世界,才是真正行于八正道。

449:我们真正回归的家园在哪里?(第 257 頁)

答:佛陀要我们回归自性执着、法性执着和法界执着;真正的执着是这种宇宙本体的空性,这是终极执着。只有本体的空性才是你真正的归宿。所以,如果你真的想回家,就必须认识到这种空性,认识到这个 "家 "是实实在在的存在,那就是法界。

450: 佛陀是如何从不同角度描述空性的微妙的?(第 258 页)

答:若无、若难见、若不动、若不曲、若不生不灭、若无漏、若有覆、若有洲、若有觉、若有依、若有抱、若无流、若无焰、若无烧、若有流转、若有清凉、若有微妙、若有宁静、若无病、若无所有,是谓涅槃。

451: 如何从本体论的空谈到哲学上的空名?(第 259 页)

答:从本体论的空:佛教讲的第一义空经都直指宇宙本体,《心经》讲的空也是直指宇宙本体,所以空是实有,空是不生、不住、不异、不灭。空性无边、无界、无质碍,空性无名,可以贴上任何名签,也不一定拘泥于文字相。

从哲学名称上讲:空、性空、顽空、破空、坏空、空无边。

452:公海大师说他将来会退休,他的用意是什么?(第 261 页)

答:是在提示我们,修行的目标不要锁在指月的手指上。比如经典,比如佛陀,比如上师。真正要见法,要来以自然为师,在自然中处处见法,到法界中去见法,所以师父说我不要你去抓人,不要去抓人相,只有到自然中处处见法,到以后你才能与空溶为一体,你才能与法界溶为一体。

453. 我何时才能真正回归真理?(第 261 页)

答:就是放下对过去颠倒梦想的执著,放下过去凿河入海的错误愿望,看清过去的颠倒梦想,不再凿河入海,不再以我慢来修,就能真正回归到世界的本真。

454:如何理解 "观自在"?(第 262 页)

答:不要用人相来定义。"观自在 "的意思是,你要很自在地观照到自己处处都能见到佛法,都能进入如实观,如果真的处处都能见到佛法,那一刻你就是观自在菩萨了。这是你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

455:如何理解 "行深 "一词的含义?(第 263 页)

答:你要用你的能量来达到止观双运的深度,你的心要非常平静、非常柔软,可能不必进入深度的禅定,但你要不断地在闻思修中用你的能量,才能达到止观双运的深度。

456: 什么是业力的 "八不"?(第 267 页)

答:就是生与死、常与断、本与异、来与去。在龙树菩萨的《中观论》中,正是不生不灭、不常不异、不来不去的业力开启了中道。

457:拈花微笑的真谛是什么?

答:佛在灵武山顶(灵武山就是法界,就是自然界),佛在法界处处与你微笑,所以你要看到无常,看到无我,看到空性,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含笑九泉,你才能真正看到法界处处在微笑,你要能看到佛在与我们含笑九泉。当你在大自然中真正看到这一点时,你就会微笑,你就会看到法界无处不在,你就不会再去凿海为河,你就不会再去做颠倒梦想。


参考资料

标签:

Copyright 2019-2030 善导梵修平台 善导梵修平台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