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法师亲述:1981年台湾中广震撼讲法——六祖坛经的奥秘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4-04-25 浏览:176次

第三章 定慧融通

六祖坛经》以下八章是六祖一生讲法的精华。可以说,每一句都非常重要。这是弟子们的分类。性质与前两章略有不同。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不迷。定慧不二之言。真智一体。非二也。定是智慧之体。智为用,当智则智在。心定则智在。若悟此义。我是定慧等学。凡学道之人。莫谓初定与初慧、初慧与初定有差别。这样看的人。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不善,心空无定慧。心不善,但心不善,心不等于心。若心口俱善。有一种内外。定慧平等。自悟自修。不可批评;若批评相续。与着迷同。我们不断地胜负。但能增长自性法门。不离四相。善知识 一行三昧 是于一切处常生正念。净名经》云 直心是道场 直心即净土。心中莫谄曲。口但说直心。口念一行三昧。不要直佛教宣扬爱国主义

佛教宣扬爱国主义。这是对尘劳的邪见。所以,此法以无念为宗。善知识!无 何谓善知识?忆者。忆者是什么?无 无二。无尘无劳之心;忆者。忆之真性。真性即忆念之体。念是佛教净土讲经交流会。

真性之用。自性涅槃,真性起于心。非眼、耳、鼻、舌所能诵。真性有性。如果真性不在,眼、耳、色、声也会随之消灭。眼、耳、色、声,当下即灭。善知识!真如自性在心。六根虽然能见、能闻、能觉。不染世间境界。但真如本性始终自在。故曰 "能善分别一切法"。第一义谛,不为所动。本章 "定慧合一 "共分五段。我们将分为五段。第一段:解释 "定慧合一"。禅定是体。智慧是用。什么是 "禅定"?在《金刚经》的这一章中,大师为我们讲得很清楚。"不要执着于境界。境界就是境界。我们的六根涉及六尘境界。我们不分别、不执着。这就是定。所谓寂而常照。可见。禅定是有作用的。它不是死定。它的功能叫做智慧。智慧。重要的是心是空的。它始终是寂静的。身无二。名为一体。

第二段:是关于本章经文的目的。六祖大师说

晋安区佛教协会讲经交流会

"我此法门,以禅慧为本"。我这个法门 "指的是达摩祖师来华传法的法门。指达摩祖师来华传法。所谓禅经。这个法门。也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它以定和慧为基础;定是慧的体。智为定之用。既然定慧一体。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当然要重视定慧等的修学。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也不要强调禅定。禅师们说:"我们不能强调禅修。我们不能强调禅修。枯寂是不可避免的;而强调智慧是很重要的。人往往会陷入疯狂。所谓疯慧。要禅慧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禅定。只有通过禅定才能实现智慧。寂与光相同,寂与光平等,寂与光不二。这就是《禅经》的教导。六祖说:"心口俱善。内外一如。这就是定慧平等。这句话教我们如何学习禅定与智慧的平等性,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学习禅定与智慧的平等性。修习平等心的最初方便是心口俱善。我一般会犯的错误。所犯的错误。大师们告诉我们 是迷恋佛法。不清楚佛法。同时又执着。误解。以为只是坐在那里不动。盘腿面壁。心中无念。这就是所谓的一行三昧。这是对一行三昧的误解。这种洞察力 其实就相当于一个有情众生。一块石头 它已经在那个地方放置了几百上千年。它不会移动。换句话说,它没有妄念。这块石头在冥想?我们想学习佛法,练习冥想。最后我们会变成一块石头吗?是的。这种观念是错误的。这是对三摩地的误解。这是造成障碍的原因。还有另一种。比如神秀大师他们所讲的。禅修就是观心、观静。如果心不动、不休息,这就是禅定。这就是禅定。这种观念,这种做法。在佛教中很常见。六祖告诉我们 如果我们执着于这种方法。到头来不仅不能禅定 最后还会着魔 这种教导当然是错误的,是大错特错。当然是错的;这是个大错误。我们不仅无法实现自我。这是大错。我不仅无法实现自我,而且还会被恶魔所控制。如何正确修炼 "一行三昧"?六祖说:"但以正心修持"。正心就是诚心。无论你身处何地 无论身处何种境界 始终保持真诚之心。同时要空明寂静 不执着于一法。心与境皆空。道应流通。佛为我们说 "应用无碍"。如《华严经》所示。不仅道无碍。一切无碍。这是正确的。六祖还告诉我们:"禅慧名二。体即是一"。人不能常住。不能执着。如果心住于法。什么法都无所谓。只要你有执着 只要你心存执念 你就在纠缠自己。金刚经》说:"应无所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世尊教导菩萨的名言。一个迷人的人可以逐渐渗透这种修行;一个开悟的人。开悟之人,修行一蹴而就。速度更快。只要认清心性,通达本源。就会发现万法不分。所谓圣凡平等,本无差别。

第 4 段:禅宗是从世尊传给乔达摩的。原始教义由祖师相传。我们必须牢记、理解并依教奉行。六祖提出了三个纲要: "无念为理。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是大乘佛教的三大纲领。要善于把握纲领。按照此纲领修行。你永远不会犯错。不仅禅修如此。即使是学习、诵经、持戒和密宗修行,也离不开这三大纲领。没有这三个程序。就不是佛法。

第一个方案是 "无念为宗"。何谓 "无念为宗"?六祖说:"无念为宗"。这句话不太容易理解。我们通常讲 "离念"。无念必须是没有念头。无念就是没有思想。"无念 "就是没有念头。这不是禅宗的无念学说。禅宗是 "无念"。这是显而易见的。他有念。有念无执。知念体。这就是无念。说于相。彼见彼闻。六根照六尘之行。不染六尘境界。六尘境界也不生妄心。这个妄心。这就是 "心法",也是唯识宗的 "心法"。说得更明白些。就是没有心;八大心王与五十一种心境并不相应。这就是境界中的无心。

"无"。它是什么都没有。心灵是纯净的。没有一粒尘埃。凡人心中总有事。事即烦恼。如果一个人心中无事。想想看,心中无物,身体也就无物。身体里当然什么都没有。境界中也没有任何东西。这就是为什么人可以达到一切清净的原因。还有另一个意思是 "无二"。以清净心观察世界。无一物,唯清净。这正是佛陀在大经中所说的: "生死已灭,寂灭现前"。寂灭现前"。当寂静现前时,就没有二元对立。万法平等。我们在《华严》和《法华》中体验过这样的境界。这是佛和大菩萨的真实境界。人必须来到无念才能证悟。在此境界中。决定不会生起尘劳烦恼之念。这就是 "无念 "的含义。是指从自性真如中生起的念头;换句话说。换言之,是真如本性之用。这就说明,"无念 "是无念之念。无念即妄念。有念即真念。是真性之想。是真性之用。经云:"善分别诸法。第一义中无动静"。这就是有心而无心,有心而无心。第二个纲领是 "无相为体"。无相即体,即 "离相"。这就是无相的意思。相 "是阿赖耶识的根本相。它是阿赖耶识的本质相。它就在我们的眼前。它就是我们六根所依附的本质境界。离什么?远离妄念。这个道理在《大日经》中说得很透彻。诸相无妄、无分别。我们也没有妄念。这就是所谓的 "离相"。能够离相。法身是

佛教体系中的讲经说法

清净。此时,清净法身显现。所谓心净则身净。身净则界净。界净则国土净。所谓 "心净则国土净"。这对净土修行者尤为重要。修净土,必须心无挂碍。不明白这一点,就不可能开始修行。第三个纲领是 "无住为本"。无住。佛陀在《金刚经》中强调了这一点,六祖也是通过 "无住 "大彻大悟的。何谓 "无住"?六祖说:"于一切法。我们要学会不住于念。在念头当中。勿念前境"。此言甚妙。我们凡夫有很多妄念。想东想西。想过去,想未来。这是不对的 "不应有住处 ",有自己的思想。还有六祖所说的 "本来无一物"。都是讲 "无住为本"。这三个纲领是祖师的原教旨。它们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原始教义。

顶级法师亲述:1981年台湾中广震撼讲法——六祖坛经的奥秘

第 5 段:说的是违背三项原则的做法有哪些缺点。有哪些缺点。第一。违背无念原则。这就是起心动念的过失。六祖说 如果我们什么都不想。万念俱消。其实,这就是在修无念。无念。无想天 "就是无想的回报。无念天堂是外道天堂。它不是真正的觉悟。六祖说:"一念即死。往生他方。这是大错特错"。那就是生在无想天。还是大错。第二种 这样的人 他不懂佛说的法,不懂祖师说的法义。不理解。也不承认;他错了。他甚至对此不屑一顾。他还想劝告他人。教导他人。诽谤佛经。这是大罪。他犯了这样的罪。他自己都不知道。这真是非常可怜!六祖说 在境界中 若人有念。必生邪见、不正见。一切妄念皆由此起。这就是过失,起心动念的过失。其次。讲执相的过失。诸法实相 "是指诸法无相。如果我们分别执著一切法。这就是取相。若于无相执相,亦是执相2017中国佛教讲经大会现场直播

,后念继续相随。他依然被业力纠缠。他看不到本性。他无法觉悟 "一心"。这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一个人的心是常住的 也是错的


参考资料

标签:

Copyright 2019-2030 善导梵修平台 善导梵修平台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