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年台湾中广讲座:法师讲解六祖坛经的魅力所在

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24-04-25 浏览:533次

智通和尚。寿州安丰人。初读《楞严经》约千遍。但他不懂三身四智。他向老师请教其义。老师说:三身:清净法身。你的本性;完美之身。你的智慧;千百亿身。你的行为。

智通禅师 曾经把《楞严经》读了一千多遍。虽然《楞严经》读得滚瓜烂熟。但是,他却无法领悟《楞伽经》的要义。他无法领悟《楞严经》中提到的 "三身四智"。三身 "即法身、报身、化身,"四智 "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正觉智,这些都是《金刚经》中讲的。于是,他去曹溪拜见六祖。他请六祖为他解释《金刚经》的意思。六祖说:"三身。清净法身是你的自性。圆满报身是你的智慧。千百亿化身是你的修行"。这种解释方法。可以说是直截了当。这是禅宗的一个特点;它解释了三身是一体,而不是二体,就在我们自己的部分。所谓本性。就是指真如本性。真性即法身。圆满之体是智慧。智慧 "这个词很难理解。因为智慧不同于世俗的智慧。智慧是清净的。智慧是无分别的,而世俗智慧是有分别的。有

五台山佛教大师讲经

那么,分别就属于意识。也就是说,在意识的基础上才会有分别、执着和妄想。而在智慧中,决定没有分别、执着或妄念。佛陀在《楞严经》中。他从六根的作用出发,指出了我们的本性和智慧。佛在《楞严经》中说 我们六根的根性是不分别的。比如说 我们的眼睛,慧远法师《楞严经讲记》释义

看颜色。看到自然和看到颜色是没有区别的。而眼睛看到的颜色是有区别的。无分别的是智慧。是圆满报身,是有分别的意识。非报身 千百亿化身是我们的行为。行为包括身体的造作、口中的言语和心中的念头。所有行为都不属于这三类。佛法称为三业。三业有多少万亿种造作?那么。千百亿在这里是一个形容词。它描述了它们的数量。如果你离开了本性。如果不谈三身。如果意识到三身无自性。若悟三身无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我偈颂 自性有三身。发明四智。不离见闻觉知。就能登临佛国。我现在对你们说 相信真理,永不迷失。不要学那些追求者,整天把菩提挂在嘴边。

六祖教他:"离性。我们说的是三身。它们是没有智慧的身体。若悟三身无自性 则名为菩提四智。" 三身由一个自性而生。并非三身各有自性。佛经中常说:"化八识为四智。四智成三身"。认识到三身没有自性。当然,人们会意识到三身是由四智形成的。换句话说 三身与四智的关系非常密切。"菩提四智 "是开悟后自性的升起;"八识"。是迷悟后自性生起的作用。偈颂说 自性本具三身,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三身。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性。我们所有人都有三身。因为我们失去了自性。所以我们看不到三身。如果你觉悟了自性 你不仅能看到三身 还发明了四大智能 在这一点上 在佛教修行中,真可谓圆融顿超。六祖说:"不离见闻。它不离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见色、闻声、种种境界;"超越到佛的唐又说: 四智之义 可闻否?师曰 既会三身。然后四智。何必多问?若离三身。莫谈四智。此亦名为无体智。此即有智。亦是无智。

智通禅师说:"请和尚为我开示四智的含义好吗?能请和尚开示吗?" 六祖大师

温州佛教讲经交流会

六祖说:"既得三身,当明四智。既得三身,当明四智。何必再问?" 把八识变成四智。四智即三身。既然你知道三身,怎么会不知道四智呢?没有理由不知道四智!这是训斥。为什么还要问?"如果你不知道三身, "就谈不上四智 这叫无体智慧 此智非真智 真正的智慧必须是大彻大悟 尽管大师这样说 他还是向他解释了四智的含义。他重复偈颂,说道:"大圆镜智,本性清净。平等心无病。妙观察智不见功。成行智与镜同。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无实。若于转处无慈悲。那伽法门是兴盛永恒之地。

这两句诗 可以说是佛法的全部真理。学佛的人应该把它背下来。真是妙不可言。由此可见 大师虽以禅师面目示人 他确实深谙法门。他确实博学多才。从这首偈语可以看出。大日如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但在大师口中却简单明了。实在难得!第一偈 "大圆镜智清净"。当阿赖耶识转化为大圆满镜智时。此时,是自性清净;僧伽说大圆满镜智。这就是性宗所说的自性清净。我们在性宗的经典中。我们看到了太多关于 "自性清净心 "的东西。我们见得太多了。什么是 "自性清净 "呢?慧海禅师解释说:"心清净而空寂。心清净而不动。这就是大圆满镜智。"湛湛 "是一个形容词。就像水一样。当水非常干净时 一尘不染,纯净无暇。从水面可以清楚地看到水底。这就是湛寂。"圆 "是圆满无缺 "明 "是光明。澄 "是清澈,"寂 "是寂静。这就是 "清寂"。湛寂 "这八个字是佛教修行的重要原则。这些都是佛教修行的重要原则。在佛教修行中 "前五识和第八识是在果地。第六识和第七识在因地转生"。因此。我们要特别深入地研究和理解第六、第七识的境界相。我们在做事时。最好取 "我"。我相要扩大。这是一种修炼上的方便法门。而且很有技巧。因为普通人的 "我 "太小了。他们只考虑自己。他们想的是这对我有没有好处?有没有好处?这个 "我 "太小了。对于实践者来说。首先,我们必须去掉 "我

佛经讲道广播

我是佛教布道电台"。放大一级。放大到我的家庭。这个 "我相 "比执着于个人要大得多。我们起心动念。无论我们做什么 我们总是考虑是否会对我的家庭有益。没有任何好处。这是将自我转化为家庭。这个 "我 "更大。从这里开始,它可以延伸。扩展到家庭,扩展到邻里。到社区,到国家。与自我相比,这个 "我 "更大。这是不平等的。为什么?我们把一个国家当作 "我"。对其他国家来说,它仍然是不平等的。举个例子。我想用我的思想做一件事。对自己的国家有好处吗?有。对其他国家有好处吗?没有。只要对本国有利。对其他国家没有好处。我们也可以做这件事。这个 "我 "很大。还是不平等。佛教讲平等。要把 "我 "扩大到法界的最大范围。用现代的话说 不仅是对我们整个地球上的所有众生。我们必须以平等心对待他们。将他与自己视为一体。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外太空和其他世界也是我们自己的平等心所显现的事物。这样逐渐放大。这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法。我执无需打破。它只是自然而然地消解和化解。与小乘人破除我执和法执相比,这种方法要娴熟得多。方法是如此渺小所有的精神行为都是污秽的。所有这些都是不洁的。所以这种关系是非常大的。"妙观察智见无功用。妙观察是指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功能是分别。若能分别一切法而不执着。就没有妄念。能于分别中得自在。这就是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同圆明镜"。这是关于前五识的。"成 "就是成就。"行 "即成就一切。前五识转化为智慧后。都叫 "成"。为什么 "成 "与 "大圆满镜智 "相同?因为它是果地。成所作是根本智之后的后得,大圆满是根本智。成所作是后得智。

其二:"五、八、六、七果与轮回因"。这是关于意识转生的顺序。前五识和第八识是在果位上转生的。我们最强调的是第六识和第七识。因为它们是在 "因 "的基础上转生的。简单地说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要修六根不分别,接触六尘境界不执着。这就是转凡成圣的最初方便。"但用名言无实相"。我们不要被佛经的文字所转。你明白这个名字。要离开这个名相。"若于刹那无慈悲。一旦证悟究竟。无有退转。此非慈悲。"那伽牟尼是永恒繁荣之地"。虽然繁荣 但没有思想运动。"繁华 "的意思是,虽然有很多五彩缤纷的境界,其因缘也非常复杂。但是,我们的心始终在那伽定中。不为外境所惑。

彤彤的悟性和智慧随之呈现出一首偈语: "三身是我身之本。四智明心,身智无碍。身心无碍。修身皆是妄念。妙旨由师悟。染污之名,终将泯灭。

81年台湾中广讲座:法师讲解六祖坛经的魅力所在

智通禅师听完师父的开示,恍然大悟。他恍然大悟。于是,他说了一句偈语。他说他悟到了真理。智通禅师的开悟。就是通过读诵佛经千余遍。希望大家特别注意这一点。


参考资料

标签:

Copyright 2019-2030 善导梵修平台 善导梵修平台网站地图sitemap.xml tag列表